演练成功引关注
近日,国防大学和张掖市等多方共同开展了运输无人机中远程、大载荷保障演练,这次演练取得了圆满成功,此次演练意义重大,引起了众多关注,演练设置了快速装载、中远程飞行和智能空投等课题,目的是验证大中型无人机战略战役支援保障能力,通过这个来推动未来联合作战勤务保障理论研究。
探索无人化保障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这几年一直在持续探索无人智能技术在后装保障领域的应用,也就是无人智能化保障,他们已经成功开展了多次演练,无人智能化保障借助网络技术,无人智能化保障借助大数据等技术,能让人远程操控保障装备来完成后勤保障任务,战场上的物资运输等也可以通过无人智能化保障这种方式来达成。
演练意义重大
这次演练实现了无人化保障装备的提升,先是从小型提升到中型,接着又提升到大型,这对打通无人机保障供应链意义重大,还能消除特殊地域保障的盲点。毕光远指出,演练填补了我军在中远程运输无人机领域的空白,也填补了在大载荷运输无人机领域的空白。以往的无人机演练重点在于“战场最后一公里”保障和蜂群式保障,此次演练是全新的跨越,它构建起了运输投送链路,这条链路从一线一直延伸到后方 。
实现“双五百”突破
此次演练与以往相比差异显著,达成了“双五百”,这是一项重要指标,是大型运输无人机开展战略战役保障的标志,现在无人装备应用范围广泛,除察打任务外,还常用于后勤保障,无人智能化保障装备分为地面、空中、水上三类,空中装备包括战术空中补给、中远程空中运输、无人机空中加油等 。
外军类似装备情况
国外有不少知名的无人智能化保障装备,像美军的K - MAX无人货运直升机,美军的MQ - 25无人加油机等。在美国海军的标书中,MQ - 25需要能够携带6.8吨燃油,要在距离航母930公里的地方为战斗机加油,通过这样做可以提升战机的作战范围。这些外军装备也显示出无人化保障在军事方面具有重要性。
未来趋势与挑战
有专家称,在环境恶劣且威胁性高的场景里,无人机用于后勤保障挺实用,毕光远指出,为满足战争“零伤亡”等需求,无人化智能保障是未来的必然走向,它会和有人装备协同作战,然而,无人机智能化保障要是想进入战场,还得解决许多难题,目前,我军无人化智能装备发展水平低,在后续阶段,要做好顶层规划,要合理运用资源。要强化人机协同。通过这些来实现跨越发展。
大家都在思考,无人机智能化保障会遭遇哪些阻碍,它能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后勤保障方式,不妨为这篇文章点赞并分享,接着在评论区说说你的观点。